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今日关注: 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全科普
分享到:

世界急救日:从六个故事里学急救法(转载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0-09-15 10:00:51

世界急救日:从六个故事里学急救法

检查脉搏。将一手食指、中指横放在颈动脉位置,向颈椎方向按压,每侧触摸5秒,确定有无搏动。每次检查时间不得大于10秒。

连续做5组,每组按压30次,口对口吹气2次。

检查并清除口鼻内异物,解开患者领口纽扣,捏住其鼻孔,每次吹气持续1秒,用余光观察其胸部起伏情况,然后放开口鼻。

另一手掌根重叠其上, 双手十指交叉相扣,确保掌根接触胸骨正中位置。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

一手中指压在患者一侧乳头上,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不可偏左或偏右。

将患者移至平地。脑后不用垫枕头。跪或站立在一侧,对正患者乳头, 两膝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基本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两臂与地面垂直。



世界急救日:从六个故事里学急救法

    今年9月12日是第二十一个世界急救日。2000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人们重视急救知识,主动学习掌握急救技能,在危险发生时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本报特邀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顾问、北京医疗急救培训中心急救导师贾大成,通过六个场景里的六个故事,教授大家急救知识。


场景一

遇人心脏骤停

“黄金时间”该做什么?

    一家酒店大堂内,客人来来往往。突然,一名男子摔倒在地,不省人事。众人急忙上前查看,此时该男子已丧失意识,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面色、口唇青紫。通过急救员资格考试的张女士见此情景,立即对他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救护车赶到。由于抢救及时,该男子很快恢复了自主心跳、呼吸和意识,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作“黄金4分钟”,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挽救生命,但要遵循“及时+正确+坚持”的原则。

★第一步:评估现场环境安全性

    迅速观察、询问整个现场情况,排除各种险情。

★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

    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唤患者,如无反应,立即在5秒至10秒内,通过观察其胸部有无起伏来判断有无呼吸。

★第三步:立即拨打“120”

    立即请人拨打“120”,有条件的话就近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只有一位施救者,可打开手机免提功能,边通话边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第四步:胸外心脏按压(具体操作见右图)

    正确操作可使心脏排血量达到正常时的25%至30%。

★第五步:开放气道

    采用“压额提颏法”。将一只手的小鱼际放在患者的前额上,向下压。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并拢,放在患者颏部的骨性部分,然后向上提,让其颏部和下颌部抬起来,头往后仰,同时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与患者仰卧的平面垂直,即鼻孔朝天。

★第六步:口对口吹气

    若发现患者口鼻内有异物,将其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抠出异物,并解开患者领口纽扣。用食指、中指捏住患者鼻孔,张开嘴将患者的嘴完全包住,将气体吹入患者肺中。每次吹气持续1秒,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吹气时用余光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情况,吹气量以胸廓出现可见起伏为准,然后放开患者口鼻,使气流顺畅排出。做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的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按压后,做2次口对口吹气。

★第七步:评估循环与呼吸

    徒手心肺复苏连续做5组后,分别检查患者两侧脉搏是否恢复搏动。

★第八步:尽早使用AED



场景二

抢救溺水者

到底该不该控水?

    小勇溺水后,被救上岸时已没有呼吸和心跳。众人不知道如何急救,有人提议倒背着孩子跑,“把水控出来,肺里没水了,自然就有呼吸了”,还说用这种方法救人,“溺水1个小时以内的都可以救活”。然而,事与愿违,这种错误的方法导致孩子最终没有被抢救回来。

    故事中“倒背着跑”的救人法是绝对要制止的。

    关于对溺水者最有效的抢救步骤和方法,有一个认知过程。最早的理论是一律先控水,也称“倒水”,后来演变成海水控水、淡水不控水,最近十几年的实践给出的结论则是无论海水、淡水,一律不控水。

    早期人们认为一律先控水的理由是什么呢?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认为既然水进入了肺,甚至进入了消化道,那控水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抢救溺水者时,会把控水作为抢救的第一步。

    后来人们提出海水控水、淡水不控水的理由是淡水含盐量低于0.1%,海水含盐量约为3.5%,人体血浆含盐量约为0.9%。若是海水溺水,由于海水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机体的水分会进入肺内,肺内的水分会越来越多,致使肺部淹溺;若是淡水溺水,由于淡水的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已进入肺内的水分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肺内的水分会明显减少或消失。

    如今人们认为一律不控水的原因是溺水者早期因喉头痉挛、声门闭锁而没有吸入水分,即使溺水者通过呼吸道吸入了水分,水分也很少,而且这些水也已经进入血液循环。控水的实际效果很差,且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可能阻塞气道,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控水还会延误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使溺水者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场景三

运动时崴脚了

该冷敷还是热敷?

    小刘平时不怎么爱运动,这天来了兴致,和同事们一起踢球,结果崴脚了,一瘸一拐回到家。想着快点好起来,别耽误第二天的工作,晚上他就用热毛巾敷了一会儿,结果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脚肿得更厉害了。崴脚后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

    各关节扭伤中,踝关节扭伤最为常见,俗称“崴脚”。这是由于踝关节本身构造复杂、肌肉薄弱、负重大,加上穿高跟鞋、厚底鞋,在奔跑、跳跃、上下坡、上下楼梯等情况下,踝关节韧带很容易被过度牵拉而受伤。

    崴脚后,可能会造成局部小血管破裂出血,与渗出的组织液混合形成血肿。如果受伤后立即使劲揉搓、热敷或强行活动,势必会使小血管更加扩张,甚至加重血管破裂,形成更大的血肿,使受伤部位肿上加肿。

★崴脚等关节扭伤正确处理方法

    ●马上停止活动,尽量舒适地坐、卧,并把受伤部位抬高。

    ●尽快用浸过冷水的毛巾或用冰袋冷敷20分钟左右,每2小时至3小时1次,每次15分钟至20分钟。冷敷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或组织液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用棉垫或厚布垫在伤处,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避免受伤的韧带受到牵拉。

    ●受伤24小时后可以开始热敷。热敷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吸收已经渗出的组织液,从而进一步减轻肿胀。

    ●一冷一热,截然相反,目的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减轻肿胀、减轻疼痛。关键是要掌握好时间,否则会适得其反。

    ●伤情好转后,要适当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踝关节的功能练习。


场景四

吃饭时异物堵住气道

正确做法是什么?

    晚饭时间,周先生正拿着一只小龙虾吸吮龙虾汁,饭桌上一个朋友讲了个笑话。他一乐,结果龙虾就滑进了喉咙。他马上剧烈呛咳、面色潮红、上不来气、头晕、胸闷,于是赶往医院就诊。通过CT检查,医生在周先生右侧支气管的位置发现了那只“淘气”的小龙虾。

    故事中,小龙虾堵住的是周先生一侧的支气管,另一侧的肺部能正常呼吸,如果小龙虾发生移位把主气管整个堵住,就会危及生命。气道异物梗阻是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导致的气道完全阻塞,危险程度仅次于心脏骤停,必须及时施救。当咳嗽无效、呼吸微弱、咳嗽无力或者气道完全梗阻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立位或坐位上腹部冲击法

    适用于意识清楚的成人患者。患者采取立位,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腿在前,插入患者两腿之间呈弓步,另一腿向后蹬地伸直。同时双臂环抱患者腰腹部,一手握拳置于肚脐上两横指的位置,另一只手固定拳头,并突然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后上方冲击,直至将气道内的异物排出。

    为什么要把腿插在患者两腿之间呢?第一,可以起到稳定的作用。第二,如果患者丧失了意识,可以用腿接住他,随即将其身体平放在地继续抢救。这样既省力,又不会造成患者摔伤。

★成人卧位上腹部冲击法

适用于意识丧失的患者。施救者骑跨于患者大腿两侧,将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肚脐上两横指的正中部位,另一只手重叠于第一只手上并突然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后上方冲击。每冲击5次后,检查1次患者口腔内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理出来;如无异物,继续反复进行。

★立位或坐位胸部冲击法

    适用于意识清楚的肥胖者或孕妇。患者取立位或坐位,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腿在前,插入患者两腿之间呈弓步,另一腿向后蹬地伸直。同时双臂环抱患者胸部,一手握拳,拳眼置于两乳头之间,另一手固定拳头,并突然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胸部的后方冲击,直至气道内异物排出。

★卧位胸部冲击法

    适用于意识丧失的肥胖者或孕妇。施救者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将一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只手重叠其上,双手十指交叉相扣,双臂基本伸直,连续用力垂直向下冲击。每冲击5次以后,检查1次口腔内是否有异物。如发现异物,立即清理出来;如无异物,继续反复进行。


场景五

烧煤取暖不小心中毒

灌醋等“土办法”有用吗?

    钱先生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和工友住在简易工棚里。冬天没有暖气,他们烧煤炉子取暖。一天清晨,其他工棚的工友们见他们的屋子一直没有动静,就过来叫他们,这才发现钱先生和同屋的小冯煤气中毒了。小冯还有知觉,钱先生的状况却要严重得多,怎么叫也叫不醒,四肢发冷,嘴唇呈樱红色,枕头上有不少呕吐物,大小便失禁。大家急忙给他们裹上棉被,抬到室外空气流通的地方,直到救护车赶到。

    冬天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多发。尽管现在用煤炉的少了,但有不少家庭使用燃气热水器,如果安装或使用不正确,仍有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通常按严重程度分为三度: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耳鸣、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中度中毒,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色,脉搏增快,昏迷,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及腱反射迟钝;重度中毒,除上述表现外,还会出现深昏迷,各种反射减慢或消失,大小便失禁,呼吸浅表或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或不等大。

★发现有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了怎么办?

    ●施救者要放低身体姿势进入现场,因为一氧化碳比空气略轻,常会聚集于房间中上部,恰好处于人的口鼻高度附近,如果以站姿进入现场,会吸入更多的毒气。

    ●进入现场后,要赶快开窗通风,关掉泄漏煤气的设施,然后把患者移到室外。如果是轻度一氧化碳中毒,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患者往往很快就能恢复。

    ●对于已经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其气道畅通,防止因呕吐而导致窒息。可以采取稳定侧卧位,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去医院进行高压氧治疗。

    ●关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民间有一些土方法,不提倡使用。比如,灌醋、灌酸菜汤等,这不仅对缓解一氧化碳中毒毫无作用,还容易造成患者窒息。


场景六

在爆炸中受伤

为何有些伤口不能直接包扎?

    包先生在工厂上班,某天他当班时发生一起爆炸事故,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将他从4米高的台面上震落下来,导致他全身多处骨折,并有玻璃刺入肺部。受伤后,包先生出现气促、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呼吸时还能听到空气出入胸膜腔的响声。因为不懂如何处理这种伤情,未能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他险些丧命。

    包扎是外伤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受伤部位经过有效止血之后,均应进行及时、正确的包扎。

    但是,包扎也是有要求的。应做到动作轻巧,避免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和疼痛。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以减少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包扎要松紧适度,打结时应避开伤口。

    此外,在对伤者明显可见的伤口进行包扎之前或包扎时,一定要了解有没有其他部位的损伤,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较隐蔽的内脏损伤,一定要先行处置此类伤情,不能因为外伤严重,就手忙脚乱先包上了事。

    对于与体腔相通的开放性伤口,现场只需对伤口进行简单覆盖,然后尽快将伤者送到医院或联系医务人员前来救治。这里又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与腹腔相通的腹部伤口

    可用干净的纱布、毛巾、被单等覆盖伤口。如果有肠管等从伤口处脱出,切勿将其回纳腹腔内,以免加重腹腔污染。对脱出的肠管要用洁净的布类制作大小适当的垫圈放在受伤部位,再用一个干净的、大小合适的碗扣在垫圈上面,最后再用三角巾包扎,这样可以防止脱出的肠管受到压迫。

★第二种,气体入胸膜腔,造成积气,形成气胸

    开放性气胸应尽快用无菌纱布或其他清洁的敷料覆盖,上面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加压包扎,使开放性伤口变成相对封闭的伤口,以减少空气进入,从而减轻症状和继续损伤。张力性气胸最为危险,由于破裂口形成单向活瓣,当伤员吸气时裂口开放,气体不断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裂口关闭,以致气体不能排出,胸腔内压力不断增加,使得肺的压力增加,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可迅速危及生命。此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急救人员做紧急胸腔穿刺排气处理。

★第三种,颅脑损伤

    伤者如果出现鼻孔、耳朵出血,应考虑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出。这时候不但严禁压迫或填塞止血、冲洗,还应该让血流出来,如果血流不出来,颅内压力就会增高,从而压迫脑组织,那就危险了。如果骨折穿破头皮或有脑组织膨出,可按腹腔脏器膨出的原则处理。

(本版内容由贾大成提供,应急管理报记者徐姚整理)